首页>>百科常识

《长恨歌》中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起了何种作用?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长恨歌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长恨歌》中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起了何种作用?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长恨歌》中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起了何种作用?

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长恨歌》中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起了何种作用?

音乐和文学有什么联系吗

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它们亲如兄弟,行同手足。 一、唐诗与音乐 诗歌的创作至唐代达到很高的水平,代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顶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之涣,一代杰出诗人的创作,给后人留下了数万首佳章妙句。 唐人有选词度曲的传统,好的诗作无不被人乐人们争相传唱,所以唐代的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以《竹枝》《浪淘沙》《杨柳枝》等绝句为词的歌曲家喻户晓,李白、白居易、元稹、王之涣、王维、李益等人的诗句更是多为知音者协同作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在音乐与文学两个领域中翱翔的人 音乐爱好者与文学爱好者兼具的大有人在: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鼻祖与先贤。音乐在孔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在音乐生活中的实践和理论,对后世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会唱歌、弹琴、鼓瑟、击磬、作曲,可以说是一位音乐的通才,他为《诗经》正乐时,能够合着伴奏唱完三百零五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歌曲。他之所以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学习。 孔子还是一位作曲家。孔子离开卫国之后,本想渡过黄河,去投奔晋国的赵简子。在黄河之滨,他听说赵简子杀了过去帮他从政的两位贤大夫,便打消了去晋的念头,并把对两位被害者的同情,凝聚在一首叫做《陬操》的琴曲中。 扩展资料: 孔子对中国音乐的发展的影响: 首先,孔子把音乐看得非常重要,认为礼乐对国家来说,是治国平天下的要策,对个人来说,是修身立世的根本。这种思想,贯穿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正统观念中,因而,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始至终的统治思想。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觉得,这种教化的作用,至今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把重乐的观点,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育实践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兼顾德、智、体、美的。他所教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第二位。他的门生子路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完人。 他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廉洁,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在这些之上,再加上礼和乐的修养,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他甚至认为人不学民间歌曲,就象面壁而立的痴人一样,是毫无前途可言的。 他对自己的儿子伯鱼就说过“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他曾经教门徒鼓瑟,从他对子路鼓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评价来看,他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他对音乐的推崇,还可以从他的这句名言中体现出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是开始于“诗”、建立于“礼”,而最终完成于“乐”的。也就是认为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他对《诗经》音乐的整理工作,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的。 作为一个音乐鉴赏家和评论家,孔子也是空前伟大的。他提出的一系列美学标准和美学命题,不但在当时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今天还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实质,并用最准确的话把它概括出来。 他用“洋洋乎,盈耳哉”来描述太师挚演奏音乐的开始部分和《关雎》这首曲子的结束部分。对难得的音乐来讲,他是一个难得的知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著名传说,充分、鲜明地刻画出这位艺术痴人,如何融化在音乐之中,达到一种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甚至因为听觉**的高度兴奋、高度专注而使其他感官的职能相对退化的地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文学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什么意思

【意思】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却都是一无所获。 【出自】《长恨歌》 【节选】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翻译】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却都是一无所获。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肤。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 拓展资料【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长恨歌的写作手法特点?

长恨歌》在描写情的这一点上创立了两种结构模式:一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增加“情”的深度,通过时空的延续增加情的强度,二者形成一种立体结构模式;二是既描写情的伤感、缺憾,又虚构了“情”在幻想世界的愉欢、圆满,二者构成对立互补。

《长恨歌》是叙事长诗,《长恨歌传》是史记体文学,《长生殿》是剧本,《红楼梦》是小说,作品的体裁不同,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受《长恨歌》的深刻影响,是模仿《长恨歌》而创作出来的。

一.在心理描写和情感描写上独具匠心:《长恨歌》中描写心理活动细腻入微。“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苦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之“伤心断肠”;“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之“梦牵魂魄”等等,描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相思与爱怜,其悲凉与寂寞之心境与窗外的夜雨声、古寺的钟声鼓声交织在一起,又催下了泪千行。

在描写情感上《长恨歌》宣扬的是“至情至爱”,深刻地表达了对“至情至爱”幻灭的沉痛与无奈。而《红楼梦》受《长恨歌》的影响,宣扬的也是“情爱”精神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之后的伤痛与悲哀。唐明皇与杨贵妃和宝玉与黛玉一样,都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也是悲剧的制造者。《长恨歌》宣扬的是情爱至上,乱了法度,弥了朝纲,以至君王不早朝。而《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呢!唐明皇与杨贵妃、宝玉与黛玉都追求的是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结局都是悲剧。两部体裁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品,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展示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时,对他们的痴情和爱情悲剧给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与歌颂,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爱情悲剧。

二.作品结构上的相似:采用的都是现实**和浪漫**的写作手法,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故事的悲剧发展过程。《长恨歌》中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芙蓉帐暖度春宵”,“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朱唇轻起,仙乐飘飘的甜蜜生活。《红楼梦》中的前半部分,也是描写了宝玉与黛玉的“一见衷情”,“溪边相许”,“花下赏西厢”,“闺中女儿惜春暮”的彼此相恋的浪漫生活。作品以白描为主,用的是现实**的写作手法。

《长恨歌》中的后半部分,采用浪漫**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果。《长恨歌》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恋”,二人在“死别”后的伤心难眠,在虚无飘渺的海上仙山“玉容寂寞泪阑干”,“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写尽了两人之间生死相隔、天上人间,爱虽冷,情却难断。《红楼梦》中的后部分,也是描写了宝玉与黛玉的**分离,黛玉的“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后,宝玉看到的是“竹梢风动影移墙,潇湘馆内烛泪滴”,哀伤相思不已,乞求梦中相见,“泪洒相思地”,*阳相隔,生死两茫茫。

由此可见,《长恨歌》所写的“情”,既有层层铺垫,又有人物的心理刻画;既有共处时的两情相悦、山盟海誓,又有离别后的相思怀念、长恨绵绵。《红楼梦》中对“情”的描写不仅继承了《长恨歌》的这一特点,而且还发扬光大。在佛道的感召下,相信灵魂不死,搭建起人间天堂,相信有来生,突破现实中只有一生一世的时空局限,从而使爱情更加惊天动地。

《长恨歌》通过幻想的艺术把“长恨”的凄惨、哀伤、缺憾最后化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请记住七月七日,长生殿,我们相会在人间。《红楼梦》继承了这一写作特点,把个人的悲剧命运与社会、文化、朝廷、家族的衰败、颓废结合起来,从而使宝黛的爱情悲剧显得更凝重、深刻,更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白居易长恨歌中景物描写有哪些句子

骊宫高处入青云(16),仙乐风飘处处闻。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25)。  
 峨嵋山下少人行(26),旌旗无光日色薄。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33),落叶满阶红不扫。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36)。   迟迟钟鼓初长夜(37),耿耿星河欲曙天(38)。
作用:诗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例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25)。  
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长恨歌》中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起了何种作用?

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用长恨歌猜一动物是什么

天鹅。

《长恨歌》是赞颂爱情还是讽刺爱情?

《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

爱情的长恨歌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摘要: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但长期以来又一直停留在诗句本身意义的研究上,因而争端甚多。本文试图从写作背景、诗句内容和诗歌题目三方面阐述其主题思想,通过分析史料所载的白居易与湘灵的初恋和悲剧爱情经历,认定《长恨歌》的成诗正是基于这一段感情经历的,其主题必然不会与爱情毫不相关。同时,《长恨歌》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李杨恋情的发展和最终结局,诗题长恨两字的含义即长久的、永远的遗憾,也暗示了其用意所在。因而笔者认为,《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关键词:长恨歌 白居易 写作背景 诗句 诗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千古传唱的名作。但对于这样一篇大家都熟读能诵的文章,其主题思想却一直没有定论,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总是比较的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总是可以得出某一结论,尽管并不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人认为以前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种种争论,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它们都有某方面的依据和合理性,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通,从而共同构建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①,这种观点,看似很全面,事实上是一种折中**、包揽**,多重意蕴的后面其实就是一种逃避。因此笔者试图对《长恨歌》的主题再作探讨。 一 从《长恨歌》的写作背景看其主题 《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写作背景: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陈鸿《长恨歌传》) 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同时陈鸿为作《长恨歌传》。②文学作品的主题总是和一定的写作目的相联系的,我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只能从追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一原始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否则,脱离作者本人写作意图进行推测和判断,都是有违史实的,当然,白居易本人已经作古,我们无从亲自追问他老人家当初的意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的背景来断定其写作目的。因此其主题也应该从其写作原由和目的作为我们研究其主题思想的起点,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仍然停留在文字和事件的表层意义上,那么我们能否转变一下角度进行研究呢?从写作背景看来,白居易当时是与友人谈起李(唐玄宗)、杨(杨贵妃)爱情故事而作《长恨歌》的,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记叙李杨的爱情故事,从而抒发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与及对坚贞爱情的赞颂之情。我们很容易由此而发出疑问:他活得好好的,无端端发什么空感慨啊?这种解释不是牵强附会吗?我们可以给出两种答案:一是文人们本来就喜欢空发感慨、无事惹事,硬要挤出点东西来,他喜欢谈谈爱情,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人信服。第二种解释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是在王质夫的提议下写成的,但它融入了诗人本人的感情经历和体会。 白居易与湘灵有一段初恋经历,有的学者认为,这段经历对《长恨歌》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长恨歌》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像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遍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之产生了高度的同情。③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河南新郑)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以后,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女亘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贞元十四年(70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前两首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第三首题为《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最后一句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谋而合,由此我们不能不承认白居易写《长恨歌》是有丰富的感情基础的。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城市贫民),攀不上白居易(三代地方小吏)。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未结婚。这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 笔者认为,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句号。 这段爱情经历是过去了,但留给白居易的思考和伤感却是无穷无尽的。他悟出了男女追求理想的爱情天经地义,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加以阻挠都是十分错误的真理,成为他写《长恨歌》等诗作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④ 综合来看,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基于自己的感情经历之上的,而并非无病**之作。通过对其写作背景的研究,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表现诗人对纯真、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为什么要歌颂?这是因为白居易本人有一段初恋悲剧感情故事,所以当王质夫提议写李杨往事的时候,诗人即联想起自己的感情经历并迅速确定写作的主题--借写此诗来抒发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失败婚姻的一种无声**。但是这种**没有上升到**高度,因而不能由此就将其主题拔高为一面是揭露和讽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而尖锐的阶级毛度的某些方面;一面又因作者封建士大夫的立场,对帝王的悲剧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唐诗选)这明显是脱离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的,也不符合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要揭露、要讽刺,却又花大量笔墨去描写爱情,有这个必要吗? 二 从《长恨歌》诗句的内容研读其主题 《长恨歌》中有大量描写李杨爱情的诗句,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李杨之间的热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二是杨贵妃死后与唐玄宗的刻骨相思: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长恨探究其主题 长恨应该怎么解释?这是影响到本诗主题定位的关键问题。有人认为是痛恨,说诗的主题长恨是白居易对唐明皇(玄宗)以及其他君王有欲不节、受惑至死不悟的痛恨。但笔者认为解释为遗憾更为恰当,也即唐玄宗时期杨贵妃的终生遗憾。试想一下,君王有欲不节、受惑至死不悟值得你终生痛恨吗?长字在这里无论是解释为长期还是引申为终生,恨都只能解释作遗憾才讲得通。 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⑤而作者写李杨的故事,所引以为长恨的是什么呢? 作者在本诗的结*中实际已经点明。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爱恋的情侣,遭到如此的不幸,这对于这对情侣乃至所有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白居易以长恨名篇的诗,写的也正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李杨感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表现的正是诗人对所写悲剧主人公的莫大同情。诗言志,写诗总是为了表达而题目有是诗歌的眼,因此研究题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作品的主题。从《长恨歌》的题目看来,诗人的意图应该在抒发一种永远的遗憾,此遗憾与诗人自己的感情经历的遗憾是一致的。 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其所写的故事与史实并不完全相符,但通篇写的是李杨之间的恋情。因此,《长恨歌》是一篇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名篇,而不是什么**讽刺诗。当然,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多,许多名家大师都发表过高见,笔者的论述也仅仅是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理解出发的,论述不乏肤浅之处,所以本文只敢定题为浅谈。 注释: ①陈慧敏:《李杨爱情的多重视角与《长恨?/B>》的多重意蕴》,《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1998年第1期。 ②《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50页。 ③ 程千帆:《古诗今选》,第354页。 ④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27卷)。 ⑤褚斌杰:《一篇长恨有风情》(《名家解读唐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02年4月28日)

长恨歌写景的诗句及翻译

长 恨 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待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颻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根据课文,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在诗中有何表达效果?
③简要概括本诗刻画的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④试结合诗中第二部分对景物的描写,举例说明它们是怎样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的?
参考答案:
①从内容上而言,它点明了唐玄宗的**。从结构上而言,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独具匠心。构成了全诗纲领,既提示了故事悲剧的原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
②诗人以此作结,既点明题旨,回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的余地。
③李隆基:既荒*重色又对爱情真诚执著。
杨玉环:美貌、忠贞。
④唐玄宗在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使感情更进一层
1.《长恨歌》开篇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在整首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开篇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接着写重色轻国的帝王,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终于如愿以偿,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致酿成安史之乱,这一**便导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2.诗中的杨贵妃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 在诗中,杨贵妃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形象。在仙境中,她已位列仙班,但她仍不高兴,“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的内心是凄苦、悲怨的,她不能忘记过去的美好爱情。她临别赠给使者一半钗、一扇盒,让他交给玄宗,以表达她坚定不移的信念,“天上人间会相见”,并希望玄宗牢记他们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描述充分展示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在诗歌的结尾部分,描写仙境中杨贵妃的形象,采用的是什么艺术手法?
【提示】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的艺术手法。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杨贵妃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4.从“闻道汉家天子使”到结尾部分对于刻画杨贵妃的形象和表现长恨的主题有何作用?
【提示】 ①这一部分中唐玄宗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杨贵妃。杨“闻道汉家天子使”,殷勤迎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了长恨的主题。②此部分极力刻画杨震惊、激动、委屈等心理活动,以及信誓旦旦的爱情告白,突出了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对前文她娇媚恃宠的补充,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这一人物形象。
5《长恨歌》作为一**篇叙事诗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名师点拨】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中见景。在作者笔下感情的抒发往往与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马嵬坡兵变后玄宗怀着无限伤感前往西蜀“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萧瑟的秋风卷起漫天的风沙天昏地暗这既是实写秋天的黄土高原更是为了衬托玄宗孤寂凄凉的心境可谓虚实相间。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玄宗的内心是悲凉的所以他见到的景色也都显得黯淡无光令人伤心欲绝。类似的描写都极富诗情画意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6通读全诗分析诗歌是怎样来表现“长恨”的
【名师点拨】
1从“重色”说起用“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极力铺写和渲染李、杨之乐反衬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2以“血泪相和流”的死别场面来衬托后面那没完没了的恨。“别”愈痛说明“恨”愈深。
3通过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来表现“长恨”。玄宗奔蜀内心愁惨路经马嵬坡凭吊贵妃初回长安睹物伤情时光流逝思情更长极思不得寄于梦境。
4用浪漫**手法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从杨玉环思念李隆基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两人的忠贞爱情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长恨”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5诗歌的末两句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即“长恨”的主题。
赏析:
这**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 ,催人泪下。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 。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 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 ,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 。对玄宗 ,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 ,也就必然导致“倾国”。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玉楼宴饮 ,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 、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 ,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但这个天生丽质,一笑百媚的女子,在得到玄宗的宠爱后,竟恃宠而骄,让她的姊妹弟兄皆得封官赏赐,尤其是其兄杨国忠为相期间,专横跋扈,祸国殃民,民愤极大。这个艳冠六宫的女子,已经**成骄奢*逸的皇帝宠妃。同时也透露出玄宗皇帝为了获得这个娇艳妇人的欢心,是不惜一切来满足她的贪欲。所有这些事实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只是极含蓄地用“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点出杨氏一人得道,鸡犬**的情势。可以看出,诗人在立意上就要用这**诗来对玄宗的荒*与贵妃的骄纵进行谴责和抨击,题为“长恨 ”,就包含这一层意思。
“骊宫高处入青云”至“夜雨闻铃肠断声 ”,叙述安禄山起兵反唐,唐朝君臣狼狈出逃、杨贵妃被缢死等事的经过。正当玄宗沉迷于轻歌曼舞之际,一阵鼙鼓声从渔阳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霓裳羽衣曲”,也惊醒了李、杨二人永远享受荣华富贵之梦的幻灭。同时 ,“惊破”之“破”字也暗示着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将自此一蹶不振 ,昔日的繁华将永远成为历史。这一段 ,作品逐渐转入对李杨二人不幸悲剧的同情,他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痛苦的直接承受者之一,在叛军制造的战火烟尘中,曾经尊贵无比的唐玄宗不得不携带着杨贵妃等仆从妃嫔,仓皇向西蜀逃奔。然而 ,这场悲剧更深重的受害者——广大的将士百姓不再沉默了,他们要求惩办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于是逃亡中的玄宗皇帝**将杨玉环在马嵬坡前缢死。杨氏实际上充当了玄宗的替罪羊,她的死是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环境导致了她的**和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所以,诗人在叙述她的死亡时,是以同情的笔调来描述的。
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描写玄宗对贵妃的追思。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挽救自己心爱的人于一死 ;及至叛乱平定,一人独返长安,物是人非,其凄惨悲伤之情不难想象。途径马嵬,触目伤情,痛不可遏 ;独处旧宫,对景思人,刻骨之痛,这些都写得感人而细腻生动。“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物是人非,对景伤情,惨痛难止;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种刻骨的相思。至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则是以细节来具体表现上面所描述的感情,从更细微的角度刻画玄宗的心态。应当说,唐玄宗的这种苦思与其说是对杨玉环的相思,不如说是对自己亲手断送了爱情、断送了曾经与之海誓山盟的爱人的生命而感到悔恨。
“临邛道士”句至尾,叙述道士在仙山寻到贵妃及贵妃深沉的表述。诗中的女主人公杨贵妃较之唐玄宗刻画得更为成功,显然融注了诗人更多的同情。在作品的第一段里,诗人就介绍说这个杨家女具有倾国倾城之貌,又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形象表现,虽字数不多,杨贵妃那秀美的风姿却展现在目前。这一节中,“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段,既把一个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表现了她失去尉藉后的寂寞心情。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用传神的比喻使杨玉环伤心落泪的仪态尤为动人 。加之下面一段对贵妃“含眸凝睇”的刻画、和她深情的誓词 ,就把一个在爱情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又顽强执着,不屈不挠,仍在追求的美丽女子的形象维妙维肖地展现出来了。她是美丽的,同时还如此一往情深。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 ,把我们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山上 。在那儿 ,雍容华贵的杨玉环忍受着远离亲人的寂寞,与唐玄宗派来的使者会了面。她还是那样美,只是这种美由原来的热烈变得幽冷了。尽管已列仙籍,可她情丝未断,昔日的恩爱在其心灵上扎过根,开过花:但正是曾与她恩爱的人摧毁了她的爱情和生命。回头望见大雾笼罩着的长安,凄苦和哀怨又浸透了她的心。她交给使者一半钗、一扇合,作为表达情意的物品,给玄宗记住那只有你知我知的誓言,记住曾经发誓的地方和时间,只要记住这些,唐玄宗自己就永远无法消去对自己的恨,就象杨玉环的恨一样,与天地同在 。作为一个成功的形象,杨玉环的鲜活之处就在于对背叛真情者的恨,愈长而弥真!
诗歌由对李、杨荒*误国的憎恨,逐渐转为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哀叹。作者本人是个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诗人,就《长恨歌》本身而言,千百年来所以被人民广为传诵,主要原因在于诗中塑造了两个深情的艺术形象,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惨结局的淋漓刻画,颇能引发出后人的同情之泪。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的永恒题材,因而 ,成功地描写爱情的作品也就格外容易打动人 、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长恨歌》是以帝王和贵妇之间的爱情为题材的,但是,尽管诗人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王和害民的“**”来表现的,可随着情节的推移,诗人把李、杨二人都看成了普通的人,两个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两个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人。于是,原来的立意转变了,诗人原来持有的代替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抒发的“恨”让位于李杨二人之间对北叛爱情者的长恨和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触动从帝王到百姓,从古人至今人的心弦,其原因并不在于谴责李、杨的荒*和误国,而在于表现了人类对真挚的爱的真诚的追求。
这是一部悲剧,是足以令历代读者刻骨铭心而“长恨”的一部悲剧。李、杨的行为,酿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 ,所以诗人有对他们的讽刺和谴责。而在李、杨两人而言,这又是一部饱含着血和泪的爱情悲剧。唐玄宗派道士海外寻找贵妃,除了出于对贵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对自身罪孽的一种赎补。诗中突出表现了他的悔恨。贵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述,对于她与玄宗的爱情夭折,也有历久弥深的憾恨。诗中对李、杨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叙事、写景,处处都融注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只有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诗篇。陈鸿《长恨歌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质夫举酒
于乐天前曰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只有“深于诗”,即对诗歌艺术有深刻的研究和较强写作能力 ,同时又“多于情”,即对男女爱情有深刻体会的白居易才能担此重任。总的来说,作品对李、杨的荒*误国作了一些讽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愤慨,但作品的主要态度是同情。
这首诗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了幻想手法,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富有浪漫**色彩。作者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墨写来,使一个执着于爱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姿容绝世,楚楚可怜,一往情深,足以唤起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她的爱情悲剧深深的惋惜。既然她对玄宗是那么地深情,人们自然也会推开想去,唐玄宗或许也有可爱和深情的一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由对唐玄宗的反感而转为对他的同情,为这两个有**的悲剧而叹息。伴随着玄宗的悔恨和杨贵妃的憾恨,千百年来,读者也与诗人一样,引起绵绵不绝的怅恨。这正是《长恨歌》得以历世传诵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 ,这首诗以景写情 ,情中见景。这是一**篇叙事诗 ,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 。在作者笔下,感情的抒发往往与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马嵬兵变后,玄宗怀着无限伤感,前往西蜀,“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萧瑟的秋风卷起漫天的风沙 ,天昏地暗 ,这既是实写秋天的黄土高原,更是为了衬托玄宗孤寂凄凉的心境,可谓虚实相兼。“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玄宗的内心是悲凉的。所以他见到的景色也都显得黯淡无光,令人伤心欲断。类似的描写都极富诗情画意,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长恨歌》人物的心理刻画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写唐玄宗迷恋杨玉环的美色,尽管“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日夜厮守一处,但却还是“春宵苦短日高起”,这里一个“苦”字,就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李杨**作乐,醉生梦死的腐朽心理;“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看不足”三字又进一步写出了唐玄宗那耽情声色的荒*心理;马嵬坡前六军请诛杨玉环 ,“无奈何 ”,“ 君王掩面救不得 ”等句 ,就写出了唐玄宗此时极度矛盾的维妙心情 ,“掩面”二字,一个细节,就成功地展示了唐玄宗对杨玉环那种不忍见其死而又不敢不使其死的复杂心理;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者到仙山,初是“揽衣推枕起徘徊”,继而是“花冠不整下堂来”,一个“徘徊 ”写出了初闻喜讯时的将信将疑 ,犹疑不决的心理 ;一个“下堂来”,则写出了其急切要见亲人的渴望心理。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所以就使诗中的形象内向、含蓄,栩栩如生。这些富于心理特征的细节的提炼,不仅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着悲剧故事的发展,使悲剧性潜存在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之中。
《长恨歌》的语言优美和谐,婉转流畅,充分发挥了歌行体的特点 ,读来**悱恻,令人回肠荡气,显示了诗人过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本文由古诗文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古诗文网:http://jeepy***

长恨歌 第四段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长恨歌原文赏析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长恨歌》中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起了何种作用?